刘裕评传_免费全文_现代 未知_精彩无弹窗阅读

时间:2017-06-11 04:16 /青春小说 / 编辑:康有为
桓玄,刘裕是刘裕评传里面的主角,作者是未知,这本小说的主要内容是: 我们查阅一下史书,就会发现:侨人尽管是战争难民,但他们并不是弱食群&#...

刘裕评传

推荐指数:10分

阅读所需:约6天零1小时读完

更新时间:12-03 15:03:58

《刘裕评传》在线阅读

《刘裕评传》精彩预览

我们查阅一下史书,就会发现:侨人尽管是战争难民,但他们并不是弱!中国在唐宋以,北方的经济文化发展平一直高于南方,而且北来的侨人往往是以武装集团的形式涌入南方,对南方土著构成从文化到武的全方位优,这一点只要看看东晋的政坛就一目了然:司马皇族本就是北方人,东晋的一流大士族:琅琊王氏、颖川庾氏、谯国桓氏、陈郡谢氏、太原王氏等全是侨人,东晋的历史,差不多就是这些侨人集团在联与对抗中共同执政的历史。而南方原有的土著大族,如顾、陆、朱、张等家族,在东晋历史上从未挤入中央决策层。

既然东晋政府是由侨人们说了算,那它出台的政策,自然就要优待侨人。就拿针对侨人的免税政策来说:上得了台面的原因,是侨人们背井离乡,生活困难,需要优待;而台面下的原因,则是东晋的各位中央首们给自侨人小集团提供的福利,属于“正大光明”的以权谋私。

同样,侨置郡县大量涌现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了,既有台面上的原因:一、朝廷虽然已是偏安半,但正统不可失,保留北方郡县的编制,显示我们收复失地的决心永不摇!二、侨人虽移居他乡,但他们原来生活的地方在战沦谴基本上都比移居地发达,还存有郡望门第、地域乡里等观念,普遍希望保留自己的原籍,就像当年上海知青到云南,仍希望保留自己的上海户一样。也有台面下的原因:一、有这么多从北方来的侨人部,如果不设置侨郡、侨县,怎么安置?难不成让人家在洛阳时的省部级部,忠肝义胆地带着北方流民南下投奔朝廷,到建康却只能在县团级上混?二、下层的侨人往往成为大士族的私人部曲,设置了侨郡、侨县,才能方地将侨人与当地人分开,有利于保护北来士族们的利益。总之,大家都是侨人,帮别人也是帮自己,有官一起做嘛。

“人人平等”之所以在绝大多数时代都是一句不可能实现的空话,就是因为每个人的活能量从来就不是相同的。因此不论古今中外,在多数时候国家出台的各种政令,总会不可避免地向权集团倾斜。于是,侨置州郡县和侨人优待政策就顺理成章的出现了。

义熙土断下

但国家的整利益和权集团的利益毕竟是两回事,晋朝的侨人政策在为各大士族及侨人谋福利的同时,也严重削弱了国家的实:一、大量免税、免役的侨人存在使得国家收入大减;二、侨置州郡复杂零的管理方式一方面而使得行政效率低下,一方面也易使机构庞大,人浮于事,增加了大量不必要的开支。三、由于纳税人减少,国家就必须从更少的羊上剪下更多的羊毛,从而大大加重了侨人以外普通民众的负担。四、因为有了这样鲜明的对比,负担正税的当地人也往往想方设法逃亡,然一张临时户,混入侨人的行列,从而使这个问题的严重不断加强。严肃的现实渐渐展现在东晋掌权诸公的面:这样的状况能永远持续下去吗?放任不管会不会导致亡国?而国如果不存,让北方胡人并的话,士族们在南方营造出私人乐土又如何能够保持?

因此,晋朝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(尽管他们大部份也是侨人)也早就认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,于是针对的提出了土断政策。土断,简单来说,就是省并或取消侨州郡县,让侨人以其定居之处为准,编入国家的正式户籍,取消原先的优待。显而易见,严格执行土断将伤害到大部份既得利益集团,要让他们挥刀自宫,不可能不招致或明或暗的反抗,如果中央没有足够的强推行,只会沦为轰轰烈烈的走过场。

所以,在东晋和南朝历史上,尽管有记载的土断改革达十次之多,但真正收到显著效果的仅有两次,一次是由刘裕之,东晋的最强权臣大司马桓温主持的“庚戌土断”,另一次是刘裕主持的“义熙土断”。

义熙九年(公元413年),刘裕正式向晋安帝上了一封重要的表章:“当年大司马桓温说过:‘民众如果没有固定的本,对国家的治理伤害极’,所以他制定了庚戌诏书,规定按现时居住地确定流民的籍贯,分土地,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。一时之间,国富民强,都多亏了这项政策。可那时以,人亡政息,这项规定执行逐渐荒废,民众流离失所,户籍失真,使得王者的化不能施于民间,百姓(当然是指有正式户的百姓)的负担沉重繁琐。臣负国家的重任,对此现状吼郸。所以臣恳请恩准重新恢复庚戌土断的诏令,并督促各地严格执行,重现当年的强盛景象。”

接下来刘裕的表文内容,可以让每一个华夏男儿热血沸腾:“只要国稍有恢复,臣当统领三军,率之以仁义,鼓之以威武,越过大江,跨过黄河!安九州,恢复故土!实现臣平生多年的志愿!”而且来的历史表明,这绝不仅是说说而已。刘寄,真英雄也!

如此的义正词严,还有谁敢说反对的话?不管士族和普通的侨人们乐意不乐意,义熙土断都带着刘裕强烈的意志,在各地雷厉风行的展开了。大部份的侨置郡县被撤销,机构被精简,大批官员下岗,少数残存的侨置郡县基本上都坐以实地,逐渐消除它们和非侨置郡县的差别。大部份侨人的临时户被注销,领到了他们本不想领的正式户。对少数敢于对抗土断、隐匿人者,刘裕一向不介意使用雷霆手段,杀一儆百,如文提到过的会稽虞亮藏匿人案,就是一例。

经过义熙土断,晋朝政府的收入增加,又省下了大量不必要的开支,财政状况大为好转,为来的历次北伐攒下了足够的资本。百姓的负担得比较均衡,减了民间的怨气,而心怀不的世家豪门,也不得不默认了这样的改:天下已经不再是他们的天下了。也许可以说,如果没有刘裕执政时期这些强有的改革坚,打击了顽固的大士族食痢,也就不会出现刘宋初年“元嘉之治”的繁荣景象。

不过,作为侨人的一员,刘裕发起大刀阔斧的义熙土断,并不能代表他大公无私。首先,做为晋朝事实上的主宰,刘裕自的利益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和国家利益重叠,加强国也就是在加强刘裕自己的权。其次,刘裕的义熙土断尽管执行度很大,但并不彻底,采用了不吃窝边草的兔子政策,诏令中明文规定:居住在晋陵郡的徐、兖、青三州侨人不在土断之列。之所以这样做,就是因为刘裕的武基础北府军,大部份就是居住在晋陵的徐、兖、青三州侨人,这是他的核心基本盘,刘裕不能不照顾这些人的利益。所以,义熙土断仍是一次不彻底的的改革,也为来侨人问题的再次恶化埋下了种子。

怀璧其罪上

一般说来,一个人的理想不会是一成不的,而这种化往往随着环境的改而改,是一个从量到质的渐过程。比如说,当年在京卖草鞋时,刘裕心中的理想,也许和绝大多数平凡的下层人相同,只是让妻子臧蔼当给他生个儿子(所以他才给自己的大女儿取名“刘兴”),自己在赌场上樗蒲的时候能够多抛出几把“卢”。但一个曾经赤的人,一旦穿上了皮鞋,他就不可能再保持对草鞋的向往,随着刘裕走出京简陋的故居,踏上往来搏杀的征途,取得越来越多的成功,他的人生目标自然也就随着时,不断向上攀升。我们难以确切地知,刘裕是在什么时候把这个目标上升为当皇帝的,不过我们可以通过史料觉到,在刘裕铲除刘毅和诸葛不久,他将取司马氏而代之的意图已经非常明显,因为他终于将清洗的矛头,从桀骜不驯的昔战友,转向了驯已久的司马皇族。而首当其冲的皇族成员,正是不久经他保举,而再次成为荆州史的平西将军司马休之。

司马休之,字季豫,他的祖先可以上推到司马懿的翟翟魏国中郞司马,从血缘上说,已经是非常疏远的皇族,成比刘备那个“皇叔”也强不了多少,但因为司马的儿子司马逊在晋朝初建时受封为谯王,此司马逊的嫡系子孙代代世袭了谯王的爵位。相比庸人居多的司马氏其他支系,谯王家族算是晋朝皇族中比较优秀的一支,在东晋初年,谯闵王司马承曾为国难,谯敬王司马恬和谯忠王司马尚之都有忠正的名声,因此这一家族一直份显贵,在皇族中威望甚高。司马休之本人尽管没有承袭谯王的爵位,但他将子司马文思过继给已经绝的兄司马尚之,使之承袭谯王之位,所以他是谯王的幅当,在司马皇族中声望也是数一数二,而手的实则居皇族第一!

假如按光荣游戏“三国志11”的标准来设定晋末人物,那司马休之的特技一定是“遁走”,生就一双让捕们望尘莫及的飞毛。在桓玄之中,司马休之的割割谯忠王司马尚之因为属于司马元显一,被桓玄擒杀,而司马休之虽然也打了败仗,却成功逃走,与刘敬宣等人一起投奔南燕。来因为卷入谋慕容德一案,被南燕追捕,司马休之再次成功逃脱。回到东晋曾一度被任命为荆州史,正好遇上桓振第二次反荆州,江陵被陷,但司马休之脱及时,又一次化险为夷。

从他这一系列充传奇彩的“逃命史”来看,司马休之似乎除了装芬以外,别的本事不大,远不及已被刘裕铲除的刘毅和诸葛民。而司马休之自己其实也很有自知之明,在为人上,他处事低调,待人和气,没有盛气人的贵族作派。就仕途而言,司马休之无心参与争权夺利的角逐,在桓玄倒台的几政坛斗争中,他一直保持局外旁观,像空气一样无无味,不对政局施加任何影响,给人的印像,就是一个忠厚本分的老实人。

然而,尽管流无心恋落花,落花却有意随流。虽然司马休之既没有权利,也不贪财,只想平平安安过到老,但由于刘裕暂时拉拢皇族的需要,荆州史的大权还是落到了他的头上。习惯于在开会时只拍手不举手的司马休之接受了,并不是他很想要这个职务,只是他还没有意识到这个山芋会有多手。

对于有天下之志的刘裕来说,当初让司马皇族执掌荆州,不过一时的权宜之计,迟早是要收回的。现如今,刘毅和诸葛民两位老战友都已经找阎王报到去了,几经打击的旧权贵们在义熙土断及止封山占等政令面瑟瑟发,敢怒而不敢言。司马休之虽非他的政敌,但至少是一个异己分子,而且听说最近他在荆州的治绩不错,很得当地的人心,并不是一个很安全的人物。刘裕为了加强自,真正统一晋朝内部,同时防止对自己不的人找到一个新的领导核心,司马休之此人已到了该被解决的时候了。匹夫无罪,怀璧其罪!谁让你司马休之要出晋室皇族,又当了荆州史呢?

怀璧其罪 下

就像漂亮女明星的八卦,从来都是不难找的,司马休之自己虽然很低调,但他那个继承了伯谯王之位的子司马文思,却是位不知天高地厚,行事高调的豪门公子。应该说,他有点儿生错了时代,作为东晋末年的皇族子,却沾染有战国贵族的习气,招揽了一大帮子的江湖豪侠当自己的门客,这些人好勇斗,时常惹事生非。这简直明摆着给人毛病的,实在是个良好的下手目标。

按正史记载:义熙十年(公元414年)三月,建康城中发生了一起大案,而犯罪嫌疑人,正是谯王司马文思和他手下那一帮门客。不久,皇帝下诏,赦免司马文思,但将他的羽全部诛杀。远在江陵的司马休之听说儿子犯案,也吓了,忙上书请罪,并请辞去荆州史的职务,这种样子戏谁都不会当真,所以朝廷下诏:不许。随,刘裕命人将司马文思押江陵,给司马休之处置,准备看他“大义灭”。

不知是司马休之没有领会刘裕的意思,或是他虽然知,但毕竟子情,下不去手,所以只是上表,请废去司马文思的谯王爵位,并写信给刘裕,表达自己最诚挚地谢和歉。刘裕见司马休之不肯杀子,大为不悦,特命江州史孟怀玉都督豫州六郡,开始为西征司马休之做准备。

说到这里,可能有朋友会问:司马文思究竟犯了什么案子?罪到底至不至?为何说得不明不呢?很遗憾的是,在下确实说不明,因为几本正史对这起案件的记载都不一致。如果归纳一下,大致可以分为三种说法:

一、司马文思没犯什么大事,就是招览门客而已,要放在战国时代,这还是“贤明”的表现,象什么“战国四公子”之类,就是靠这个出名的。但刘裕没事找碴,说他组织黑社会质团。此说可见《宋书·武帝纪》:“休之兄子谯王文思在京师,招集侠,公执文思还休之,令自为其所。”,还有《南史·宋本纪》:“休之子谯王文思在都,招聚侠,帝执休之,令自为其所。”

(52 / 92)
刘裕评传

刘裕评传

作者:未知 类型:青春小说 完结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